close
 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他,不過有在看財經週刊之類的經濟書報說不定都會知道這個人,將即將破產的馬來西亞航空救起來的男人。

  會提到他是因為剛好看到CNBA在訪問他,讓我忍不住想要介紹一下這個神奇人物。

  馬來西亞總理曾經公開地讚揚過Idris Jala是「The Best CEO Money Could Buy」。他在2005年接手馬來西亞航空時,馬航的現金流量只足以撐上三個半月。雖然他是個航空界的門外漢,但他在一年半之內運用了他的判斷能力將馬航轉虧為盈,在2007年時更達到了約2.6億美元的淨收──馬航60年來的最高紀錄。

  他的事蹟我想應該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,但其實我比較想說的是他上任後的其中一個政策:Whistle Blowing。

  以單字來看,whistle是哨子(n.),而blowing是吹(v.)的意思,兩個字組起來的意思自然就是吹哨子。而這個詞在商業術語來說,則是有檢舉的意思。(當然不止商業啦,應該各界都是吧)

  Idris Jala在訪問中提到,他將檢舉的文化帶進了馬航(Introducing Whistle Blowing)。成效好過他的預期,而在公司穩定下來的現今,他也很高興地看見檢舉的case越來越少。

  我記得以前上Business Ethics的時候,大家討論檢舉這回事討論了很久。教授在一開始引導討論時,是先用70年代某個公司將廢水非法排入河岸,政府要抓但卻苦無對策,大家覺得這種情況是否該檢舉?

  大家的答案是:Yes。

  教授接下來又說了,公司所在的小鎮上,有百分之八十的小鎮人口是在此公司就業,你一但檢舉之後,公司有可能會面臨必須裁員又甚至是被迫關閉。這時,你還是會檢舉嗎?(國外大部份小鎮人口並不會很多,而且就大家都互相認識,試想以前眷村人口的互動吧。)

  Yes的答案開始不甚確定,有的人依然決定堅持自己的「正義」,有的開始猶豫是否該真的去檢舉。

  接著,教授又開口了。政府並沒有制定一個非常完善的whistle blowing program,即便有可能全小鎮的人都會知道你就是檢舉的那個人。想一下你可能會在當地所產生的影響,再想想可能會對家人造成的影響,這樣你還會檢舉嗎?

  討論到了這邊,大部份的人都在猶豫了。我們並沒有討論出所謂的一個結論,畢竟這種時候是你自己要做決定。我囉嗦了那麼多,當然還是要談回Idris Jala的Whistle Blowing。

  他將檢舉文化帶入了馬航,但重點是,他有制定一套保護檢舉人的系統。「你要鼓勵員工檢舉,因為你想知道基層那邊到底可能發生什麼事情。但同時,你也必須要保護他們,讓你可以改變政策而他們也能繼續安心地工作,否則檢舉的事曝光,以後誰還敢跟你說真話?」他說出這段話時,真是讓我忍不住要為他賀彩。

  跟打小報告不同,當一個人決定檢舉時,多多少少是冒著生命危險來做出這個決定的。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保護系統,一旦曝光,誰能夠保護自己的安全?就像我們教授最後總結的,史上為人所知的檢舉人,壽終正寢的到底有多少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